古松
王安石〔宋代〕
森森直干百余寻,高入青冥不附林。
万壑风生成夜响,千山月照挂秋阴。
岂因粪壤栽培力,自得乾坤造化心。
廊庙乏材应见取,世无良匠勿相侵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古松枝干高耸入云,有八百多尺,直上青天,迥然超出众木。
当晚风从山谷中徐徐吹来,古松簌簌作响,在明月的照耀下,它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。
古松长得这样高大,并不是人工用肥料栽培的结果,而是大自然的化育之功。
如果朝廷宗庙缺少良材,这颗古松就当被取用,。然而,如果没有技艺精湛的工匠,我们切莫轻易砍伐它。
注释
古松:千年之松。
百余寻:形容古松长得很高。寻,古代长度单位,八尺为一寻。
青冥:青天高处。李白《长相思》:“上有青冥之高天,下有渌水之波澜。”不附林:独立山林之外。
壑:山谷。
创作背景
诸家未定此篇作年,当作于熙宁(1068-1077)以前。据传,德安(今属江西)名士王韶(1030-1081)曾为东林寺内古松赋诗一首:“绿皮皱剥玉嶙峋,高节分明是古人。解与乾坤生气概,几因风雨长精神。装添景物年年别,捭阖穹愁日日新。惟有碧霄云里月,共君孤影最乡亲。”王安石游庐山,见诗,甚爱之,因和诗一首云云。此松为东晋高僧慧远亲手植于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内。二松矗立,苍劲挺拔,气势不凡。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。嘉佑三年(1058),王安石任提点江西刑狱,按临潘阳,曾召王令来会,可能同游庐山,得见王韶之作,遂有此诗。王令有《大松》诗:“十寻瘦干三冬绿,一亩浓阴六月清。莫谓世材难见用,须知天意
赏析
这首诗咏松言志,松为老松。此松形象高俊,立身纯洁,既具献身精神,有具处世理性,确是诗人自我写照。
这首诗开篇便描绘了古松的高耸与繁茂,独立于丛林之外,展现出它的独特与孤傲。不附林,以拟人的手法写出它的性格。颔联拓展了背景,描绘出千山万壑、风生月照的宏大景象,更加衬托出古松的挺拔与高洁。颈联以议论的形式,似乎是代表古松发言:成长全赖大自然的功力,而非借助粪壤之力。实际上,这是在说古松秉持天地之心,自身纯洁。尾联指出古松是廊庙所需的大材,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工匠,其他人就不要随意采伐。言外之意是,古松不仅是可堪大用之才,而且现在正是朝廷需要人才的时候。然而,古松既然是大材,就
简析
《古松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首联即写古松的茂盛与高耸,且独立丛林之外;颔联拓开背景,千山万壑,风生月照,渲染衬托,突出形象;颈联议论,看似代古松发言,实则是说古松秉天地之心,立身纯洁;尾联说古松材为世出,正逢廊庙需求之际,然而,若无良匠,其他人就不要随意采伐了。此篇所写古松,形象高俊,立身纯洁,既具献身精神,又有处世理性,确是诗人自我写照。
王安石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 1921篇诗文 759条名句
南歌子·寓意
苏轼〔宋代〕
雨暗初疑夜,风回忽报晴。淡云斜照著山明。细草软沙溪路、马蹄轻。
卯酒醒还困,仙材梦不成。蓝桥何处觅云英。只有多情流水、伴人行。
蝶恋花·京口得乡书
苏轼〔宋代〕
雨后春容清更丽。只有离人,幽恨终难洗。北固山前三面水。碧琼梳拥青螺髻。
一纸乡书来万里。问我何年,真个成归计。回首送春拚一醉。东风吹破千行泪。(回首 一作:白首)
安公子·远岸收残雨
柳永〔宋代〕
远岸收残雨。雨残稍觉江天暮。拾翠汀洲人寂静,立双双鸥鹭。望几点、渔灯隐映蒹葭浦。停画桡、两两舟人语。道去程今夜,遥指前村烟树。
游宦成羁旅。短樯吟倚闲凝伫。万水千山迷远近,想乡关何处。自别后、风亭月榭孤欢聚。刚断肠、惹得离情苦。听杜宇声声,劝人不如归去。